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让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洱源在绿色中崛起
中国环境报记者蒋朝晖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洱源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科学发展,不仅让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还确保了经济增长不断提速。
风花雪月看大理,生态文明数洱源。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绿色崛起的洱源县常年天蓝水净,宛若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正在把碧波荡漾、风情万种的洱海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构建七大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海常年径流总水量70%的来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走生态文明之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洱源建成生态文明试点县,是洱源县委、县政府谋划的发展战略构想。
2008年,洱源县被大理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全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6月,被环境保护部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此后,洱源县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的意见》、《洱源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洱源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以及一系列洱海源头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洱源县县长杨瑜介绍说,建设生态文明要打主动仗,重在夯实基础。在环境保护部和云南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洱源县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要求,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通过全面实施七大体系建设,洱源县不仅在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显著成绩,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告诉记者,在国家、云南省和大理州的支持下,洱源县投入2.3亿多元实施的新“六大工程”,对提升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记者多次深入洱源县实地采访,行走在城乡山水之间,每次都能耳闻目睹治污工程推进的新变化。目前,洱海流域河道疏挖、村容村貌整治、垃圾清运、美化绿化的成效已十分明显。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常运转;净污工程中的东、西湖和茈碧湖等七大湿地恢复建设和永安江、罗时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建成投运。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已全部建成投运。茈碧湖、海西海水质分别达到Ⅱ类、Ⅲ类,西湖水质达Ⅳ类,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发展生态产业,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提升
“在洱海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全县好几个产业发展都受到较大制约。经过苦苦探索,洱源县还是找到了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杨瑜坦言,洱源县的生态是第一优势,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发展产业项目也必须以此为前提。
自2008年以来,洱源县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加强以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洱源“绿色生态”品牌。在发展生态产业中,洱源县重点突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种植业。
在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中,洱源县规划风力发电为120万~150万千瓦时,目前已经建成投产发电近40万千瓦时,约占大理州风力发电量的70%、云南省的47%。
洱源县总投资1.13亿元建设的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使拥有近8万头畜禽的洱源用先进的工业化手段处理洱海流域内全部畜禽粪便,通过生产环保型精制生态有机肥料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在为养殖户每年增加近亿元的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洱海的污染以及特色乳畜业发展空间受限的难题。
以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洱源着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2012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8.47亿元,同比增长91%。
生态产业异军突起,大大增强了洱源县经济总量持续提升的后劲。在洱源县政府,杨瑜给记者拿出了一组最新数据:2012年1到10月,全县生产总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5.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6.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1.5亿元,同比增长40.8%。
倡导共建共享,全民参与格局基本形成
在洱海源头重建万亩湿地的东湖畔,白族村民杨杏花高兴地告诉记者,山坡上的树越来越绿,河湖里的水越来越清,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美,收入也越来越高。参加万亩湿地建设,征地、出资、投劳力,自己都愿意。
洱源县通过在全县开展生态文明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引导全县人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全县6万多户农民与村民委员会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书》。仅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就有100名河道管理员和310名垃圾收集员长期坚守在各自岗位上。
据了解,洱源县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建立责任制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理念,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始终。
杨永胜告诉记者,近年来,洱源县先后投资5233.2万元开展了90个自然村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以“政府补助,农户集资,社会捐资”的方式,每年实施10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打基础利长远
文雯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都是做事立业应先做好基础工作。同样,作为一项长远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靠什么打基础呢?云南洱源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必须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基础工作往往需要破瓶颈、解难事、“啃骨头”,不如“表面功夫”那样轰轰烈烈、立竿见影,有时还可能费力不讨好。洱源克服资金不足、经济不发达等各种困难,一届届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地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为洱源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环境基础。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必须有谋划全局的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洱源县深知这一道理,从建设生态文明伊始,就立足于洱源发展全局高度,决策规划处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洱源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政策基础。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必须有广阔的胸襟。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建设生态文明,就得让公众参与到建设中来,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公众基础。
洱源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转载自《环境报》,转载者:污染治理